聚焦“百千万工程”丨云城区云城街新中村:执“百千万工程”之笔 绘乡村振兴壮美新画卷

游思明
查看

在云城区云城街道东郊,距市区仅3公里处,有一座仿若世外桃源的村庄——新中村。其占地面积5平方公里,下辖9个自然村,450户人家、共2150名村民在此繁衍生息。这里450亩耕地与850亩林地相得益彰,清泉绕村而过,高铁近在咫尺,自入选广东省“百千万工程”第二批典型村以来,一幅“产业兴旺、生态宜居、乡风文明、治理有效、生活富裕”的现代乡村图景正徐徐展开。

党建引领

绘就乡村振兴“领航卷”

新中村创新推行党建引领“雁阵模式”,采用“双书记”联动机制,凝聚起强大的党群合力。

村党组织书记与驻村第一书记紧密携手,在环境整治、产业发展等关键领域,充分发挥“头雁领航、群雁齐飞”的示范带动效应。环境整治行动伊始,部分村民对拆除危旧房屋心存顾虑,担忧自身利益受损。村党组织书记与驻村第一书记实施“一户一策”精准沟通法,用方言土话解读政策,悉心倾听和耐心记录村民诉求,最终赢得村民的理解与支持,顺利清拆危旧房屋45间,为建设美丽宜居村筑牢根基。

在队伍建设方面,新中村积极吸纳年轻力量,为党组织注入鲜活血液,近五年共发展党员2名,并采取“老带新+师带徒”培育机制,老党员在参与人居环境整治、村规民约修订等民生实事的实践中带领年轻干部积累经验,化解矛盾纠纷150宗,年均发动群众一万多人次参与公共事务,如今,新中村的党员队伍中35岁以下的党员占比提升至26.67%,已成为乡村振兴的重要力量,引领全村向着共同富裕的目标奋勇迈进。

产业兴村

绘就乡村振兴“富民卷”

新中村立足资源禀赋,以多元产业布局构建乡村振兴发展矩阵,探索出一条“特色产业引领、三产融合发展”的致富新路径,2024年新中村收入15万元。

南药种植激活土地潜能。在毛屋自然村,800余亩集中连片土地通过科学流转,蜕变为南药种植基地。重点培育的三丫虎(具祛风除湿功效)、牛大力(补虚润肺药材)等道地品种,采用“合作社+产业园”联动模式——由村集体成立家庭农场合作社统一管理,与省级南药产业园建立种苗供应、技术指导、保价收购的全链条合作,不仅为中医药产业输送优质原料,更为当地农民开辟多元增收路径,村民通过土地流转租金、基地务工等年增收达0.5万元。村民毛先生在基地边除草边算账“原先守着几亩薄地,年收成不足3000元,现在流转土地年收2000多元,当种植员月挣2000多元,年收入翻了几倍,日子越过越有奔头。”

传统技艺焕发产业新生。新中村深挖百年饮食文化基因,聚焦“铁生牌”南乳花生这一非遗技艺,构建起传统工艺与现代产业深度融合的发展新模式。建立传统工艺工坊,在保留“三次熬煮、九道翻晒”古法精髓的同时,引入食品级生产线完成标准化升级。营销层面构建“线上+线下”立体网络,除深耕粤港澳商超渠道外,又通过电商物流使这款岭南风味触达全国31个省市消费者。作为云浮市农业龙头企业,丰收铁生食品有限公司在云城街道办事处和新中村委的支持指导下,通过“公司+农户”模式建立多个花生种植基地,形成种植、加工、销售一体化链条,带动32户村民实现家门口就业,人均月增收超2500元。

高铁机遇催生产业蝶变。为保障深南高铁建设顺利推进,新中村高效完成27.4405亩土地征收任务,为区域发展腾挪空间。着眼“高铁经济”前瞻布局,围绕高铁站点规划建设相关配套设施,全力打造高铁经济产业带。同时紧抓机遇,主动沟通协调中交一局集团有限公司助力新中村典型村建设,利用深南高铁项目建设的机遇完善道路硬化等基础设施建设。

生态资源促进农旅发展。新中村凭借优美的山水田园风光、特色农产品等积极培育“农家乐”等休闲业态,推动农旅融合发展。游客至此,既能欣赏秀丽的田园风光,体验农事活动,品尝农家美食,又能感受乡村生活的独特乐趣,进一步激发了乡村经济的活力。

生态筑基

绘就乡村振兴“锦绣卷”

新中村以“清、拆、绿、美”为着力点,打出环境整治组合拳,构建起“拆旧建新、治污添绿、长效管护”治理模式,打造生态宜居的美丽乡村。

清拆焕新,重塑村庄肌理。聚焦人居环境整治提升,新中村清拆危旧房屋45间,建成美丽宜居村3个。建立健全生活垃圾处理体系,实现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100%。通过强化环境卫生宣传教育,引导村民养成“门前三包”良好卫生习惯。如今,新中村村庄环境干净整洁,道路两旁绿树成荫,令人心旷神怡。村民王阿姨笑意盈盈:“现在村里干净漂亮,住着舒心多了,心情也格外好。”

碧水兴村,激活生态脉络。为焕活水系,新中村投入18万元激活一湾碧水,实施清淤工程让3公里的云楼水(新中河)变身“生态河”。清波重现的河道不仅保障农田灌溉,提升了河道行洪能力,更串起两岸绿意盎然的休闲步道。如今,新中河河水清澈见底,鱼儿在水中自在嬉戏,河岸两旁绿树成荫,成为村民休闲散步的绝佳去处。

绿美为笔,勾勒乡村底色。148个绿化点位精准布局,4000余株新苗扎根乡土,30万元帮扶资金浇灌出“先锋林”“青年林”“巾帼林”等6个主题景观林。这些绿意空间既是生态屏障,更是村民茶余饭后的天然会客厅。通过开展植绿爱绿护绿活动,增强了村民的环保意识和参与感,确保苗木成活,共建共享的生态理念深入人心。

老屋新韵,焕发风貌新气象。新中村推行“一房一方案”改造模式,完成63间农房外立面提升。改造过程中,通过“政府补材料+村民出劳力”共建模式,户均改造成本降低15%,并充分尊重村民意愿,保留传统建筑风格和乡村特色,同时融入现代元素,使农房既美观又实用。通过农房外立面提升,新中村的村庄风貌得到显著改善,展现出独特的乡村韵味。

民生为本

绘就乡村振兴“幸福卷”

新中村聚焦“急难愁盼”,以“15分钟民生服务圈”为圆心,精准对接群众需求,铺就乡村振兴幸福路。

教育筑基护航成长。新中村高度重视教育事业,持续优化办学条件,积极协调用地、做通村民思想工作等,配合建成云浮市第二小学新中校区,实施校园周边道路安全提升及自来水工程,成功解决600余名师生的出行安全和饮水难题。让孩子们能够享受到优质教育资源,为乡村的未来发展培育人才。

路网通畅惠及民生。打通乡村发展“任督二脉”,民生路网建设多点开花,黎头坑村至东相村700米“互通路”消除断头梗阻,毛屋村与童屋村450米“连心路”架起邻里桥梁,新中村与土门村700米“接驳路”串联区域发展。同步推进新屋围、大围村2.3公里水圳修缮,惠及百亩良田灌溉。村民童大叔指着新铺的水泥路感慨:“现在去隔壁村终于不用绕一大圈,做生意和人情往来都方便太多了。”

服务提质幸福加码。新中村谋划村级卫生站提质扩容,增建文化活动中心及体育设施。通过提升医疗服务水平,让村民能够享受到便捷、高效的医疗服务。文化活动中心和体育设施的建设,民生服务持续升级,谋划对村级卫生站实施提质改造,实现“小病不出村,健康服务零距离”;建设文化活动中心,配套体育设施,丰富了村民的精神文化生活,满足了村民的健身需求。

新中村的蜕变密码,藏在四个维度的生动实践中:党建引领凝聚了发展合力,产业创新激活了沉睡的土地,生态治理重塑了山水画卷,民生改善温暖了千家万户。未来,新中村将继续在“百千万工程”的指引下,不断探索创新,持续提升乡村发展水平,为全省乡村振兴贡献更多宝贵经验。

更多精彩内容>>>

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合集

【记者】游思明

【通讯员】冯文静

【编辑】彭玉静 郑宇健 秦小青 区云波

【校对】陈敏贤

+1
您已点过

订阅后可查看全文(剩余80%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