智库观察丨从“叫卖难”到“云端热”,云浮好物凭什么逆袭?

蔡嘉美 刘烁
查看

天色微微亮,郁南县连滩镇的果农张叔已经在果园里摘果,摘下来的黄皮还沾着晨曦露水。几年前,摘完果的他要趁早骑摩托车,把当天摘到的黄皮送到镇圩;今年,他一边打包黄皮一边开抖音直播,下午就有顺丰快递上门收件,发往广州的订单已排到三天后。

云浮土特产从“只在本地有名”到“消费者主动寻找”,这一显著的变化正是借助了传播搭建起的认知之桥——让深山里的珍宝,被更多人看见、了解、信赖。“镇镇有声 云浮好物”作为云浮融媒深耕“媒体+乡村振兴”的核心品牌,用镜头走进基层、用专业连接城乡,让深山里的珍宝突破地域限制,被更多人看见、了解、信赖。

当“镇镇有声”传播的云浮声音,遇上自发生长的“电商活力”,媒体传播的专业力与基层生长的内生力形成共振,曾经各自为战的种植户、电商户,在“镇镇有声”的串联下拧成一股绳,正沿着“媒体+”的路径冲击“云字号”强市目标。

“黄金”产地的“甜蜜烦恼”

云浮的大地上从来都不缺好物:郁南无核黄皮有近百年种植史,罗定荔枝在历史上曾经是朝廷贡品。但是在几年前,这些土特产的“声音”只能传到县城批发市场。农户们不懂怎么“吆喝”,他们认知里的“学做电商”就等于发个朋友圈;还有很多个体电商拍的视频画面摇摇晃晃,配文只有“自家种的,甜!”。

有人懂种植却不会用手机,有人会直播却找不到优质货源。没有像样的传播渠道,很多当地“好物”的价值就被严重低估了。

媒体搭台

用专业传播打开市场缺口

云浮融媒的主播阿莹还记得第一次直播的场景:一名当地干部拿着特产站在镜头前,紧张到结巴。但这场由媒体主导的镇镇有声“云浮好物”直播,硬是靠着主播专业的镜头语言、全平台推广和镇(街)负责人真诚的推介,为不少小众农产品打开了知名度。这正是“镇镇有声”践行“媒体+”理念的起点——用媒体专业性激活乡村价值。

作为云浮融媒“媒体+基层服务”的实践品牌,“镇镇有声”并不是简单的直播卖货。目前为止,14场直播下来,背后已经形成一套成熟的“媒体+”方法论:媒体团队提前深入镇村挖掘种植故事,联动农业部门梳理产品优势,培训镇(街)负责人成为“特产代言人”,再通过云浮通、视频号、抖音等媒体加第三方平台形成传播矩阵。

截至目前,上百条经精心剪辑的“镇镇有声”预热短视频、直播切片在多个平台发酵,全网浏览量接近200万。“东成甲鱼”“历洞黄金菇”这些曾经藏在深山的特产,通过“镇镇有声”的“媒体+”链路,成了搜索量飙升的“云浮关键词”。

“除了提升家乡农产品的影响力之外,我们还希望通过‘镇镇有声’,让更多基层干部掌握在媒体上直播的方式方法、语言风格。”阿莹说到。如今,不少镇干部从“镜头生涩”变成“直播能手”,能熟练讲述黄皮的百年栽培史、黄金菇的生态生长环境,让农产品带着“乡土温度”走向大众。

此外,在暑假来临之际,广东青年大学生“百千万工程”突击队行动也为云浮电商注入了更多年轻人的声音。其中,广东财经大学四叶炽阳实践团就是最具“网感”的代表之一。“我们前期看了很多热门农产品直播,把吸睛的形式一点点拆解学习。”团队成员欧柔婷说道。他们从场景布置到互动设计反复打磨,让“不会说话”的农产品更贴近年轻消费者。

这种接地气又懂传播的方式,让当地的凤梨等农产品热度上涨了不少,也成为“镇镇有声”传播矩阵的生动补充。

群众接麦

“靠故事赢市场”的觉醒

“流量小,没人关注”是大部分新农人开始探索短视频赛道时都会遇到的难题。问及“沙梨哥”朱郁荣怎么应对这个问题时,他说:“开始的时候,最重要的是先让平台识别你,知道你是卖农产品的,坚持发农产品的视频才能一点点把流量积累下来,平台会逐步推送给有农产品需求的用户。”

打开“沙梨哥”的抖音主页,600多条短视频里,背景几乎全是自家果园。“每天一大早来到我的果场,看看有没有天敌伤害我的桂花梨……”这种不打草稿的日常分享,让他收获了不少有购买力的粉丝,其中还有不少是回头客。

传播赋能不止于销量增长,还在于让乡村的“卖货逻辑”彻底改变。过去种植户们“埋头种,靠天收、靠中间商定价”。现在茶余饭后都会凑在一起讨论“怎么把施肥、疏果的细节拍出来”“直播时该讲哪些生态种植的故事”。而他们的成长,正是“镇镇有声”播下的“传播种子”在基层生根发芽的缩影——很多种植户们看完“镇镇有声”直播后,学着拿起手机记录日常、“开口卖货”。

有越来越多的种植户们明白到:从“被动等待收购”到“主动讲述价值”,手机可以是每一个农户的新农具,把劳动的辛苦、收获的喜悦讲出来,比任何广告词都管用。正是这些生动的分享,让云浮好物从“农特产”变成了“有故事的商品”。

夕阳下,山脚边的果园里还亮着灯,张叔正对着手机练习直播话术:“家人们,你们看这黄皮的光泽……”远处,“镇镇有声”工作团队又抵达了下一个镇,一场新的直播pk马上要开始。

“不是黄皮突然变甜了,是听故事的人多了。”张叔的话,道破了传播赋能的真谛。而“镇镇有声”搭建的,正是这座以“媒体+”为梁、以专业传播为基的“金桥”,让云浮好物的声音传得更远、更响亮。

更多精彩内容>>>

智库观察

【记者】蔡嘉美 刘烁

【编辑】李彤 陈敏贤 胡焕红 陆致彤

【校对】刘嘉怡

+1
您已点过

订阅后可查看全文(剩余80%)